Requiem For A Dream
Movie:Requiem For A Dream(2000)
Directer:Darren Aronofsky
Directer:Darren Aronofsky
.

我們是破碎的
只為另一些破碎而存在
.
.
精神和肉體的矛盾揪扯出人的不安定和痛苦。
我們呢,不是遺忘精神的存在,滿足於肉體。就是忽略肉體的存在,滿足於精神。兩種矛盾都極其苦楚,使人被自己踐踏、異化,或應允他人對自己的控制。
而結果呢?都是精神被支配,肉體被奴役。或是更直接的,被夢想所控制和奴役。
然而,夢想被社會操縱。
誰能逃過這失去自由和自我的下場?
我們呢,不是遺忘精神的存在,滿足於肉體。就是忽略肉體的存在,滿足於精神。兩種矛盾都極其苦楚,使人被自己踐踏、異化,或應允他人對自己的控制。
而結果呢?都是精神被支配,肉體被奴役。或是更直接的,被夢想所控制和奴役。
然而,夢想被社會操縱。
誰能逃過這失去自由和自我的下場?
.
“周圍無數的人成天被欲望或期待所驅使,左奔右突,離棄一切,包括自己,不可避免地被恐懼和焦慮困擾。可是呢,人們往往沉迷於這些恐懼、焦慮和不安定帶來的痛楚,被當作是達到希望或期待的必然途徑。影片置疑了人類的希望與沉迷這兩種基本的生存狀態——在無法控制的情況下,期待與欲望的沉迷是危險的,猶如沉迷於毒品一樣。它牽涉的是三種交叉的矛盾問題:現實與夢想的矛盾、清醒與沉迷的矛盾、肉體與精神的矛盾。一種情況,他們認為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標,並沉迷在達到這個目標的過程中,忘記了現實,直至失去一切。期望促使夢想的幻覺膨脹與飛升,但是往往只消蔔的一聲,夢想和幻覺都通通消失;另一種情況,追求無止境的身體享受,以為能使自己的生命更充實,其實是在付出身體與尊嚴的代價交換微不足道的物件。可是在交換的瞬間,我們已然忘記了自己的一切。 他們以為能在這種精神幻覺和身體享受中得到無窮無盡,然而他們卻並沒有在這些希望和滿足中得到真正的充實和來自現實的真切回應。
絕望是怎樣的情形?耗盡一切去得到一些,可是得到了卻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樣,而曾經有過的美好也不復存在,甚至在美夢逝去後,現實的殘酷嘲弄還在延續。絕望與可悲連在一起,在失去了一切後,得到的一切又齊齊嘲笑他們的癡心和期盼和在期待中盲目而軟弱的自己。人們如此鍾愛某些東西,以至將生命拋擲其中,將人生交於這些夢想,並期待它們給自己帶來快樂和幸福的慰藉。然而它們並沒有使生命的顆粒飽滿渾圓,相反,它們卻在人們的樂意並授意下將生命的意義、價值擠壓、揉碎,將他們放逐到空曠的荒野,讓他們彷徨失所。這就是真正的悲劇——不止是“夢醒了,卻無路可走”,甚至是“夢醒了,卻不知身在何處。也許,還有另一種選擇:懷抱著希望和夢想沉沉睡去,用蜷伏於母體中的姿態,繼續祭奉那些夢想,沉迷於虛幻的美好中,而所有的美好,也只有在夢中延續與終結。結尾,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將身體蜷縮起來,進入夢鄉,仿佛重回與母體相連的懷抱。他們在繼續做夢,不過這個夢只是以往一切夢的憑弔。它在用所剩無幾的力量終結和埋葬過去和自己。”
這是部絕好的作品。然而我不會再看第二次。
絕望是怎樣的情形?耗盡一切去得到一些,可是得到了卻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樣,而曾經有過的美好也不復存在,甚至在美夢逝去後,現實的殘酷嘲弄還在延續。絕望與可悲連在一起,在失去了一切後,得到的一切又齊齊嘲笑他們的癡心和期盼和在期待中盲目而軟弱的自己。人們如此鍾愛某些東西,以至將生命拋擲其中,將人生交於這些夢想,並期待它們給自己帶來快樂和幸福的慰藉。然而它們並沒有使生命的顆粒飽滿渾圓,相反,它們卻在人們的樂意並授意下將生命的意義、價值擠壓、揉碎,將他們放逐到空曠的荒野,讓他們彷徨失所。這就是真正的悲劇——不止是“夢醒了,卻無路可走”,甚至是“夢醒了,卻不知身在何處。也許,還有另一種選擇:懷抱著希望和夢想沉沉睡去,用蜷伏於母體中的姿態,繼續祭奉那些夢想,沉迷於虛幻的美好中,而所有的美好,也只有在夢中延續與終結。結尾,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將身體蜷縮起來,進入夢鄉,仿佛重回與母體相連的懷抱。他們在繼續做夢,不過這個夢只是以往一切夢的憑弔。它在用所剩無幾的力量終結和埋葬過去和自己。”
這是部絕好的作品。然而我不會再看第二次。
實在是承受不了那抑鬱的轟鳴,令人窒息。
.